2018年终专稿|海上教育:“植物梦工厂”进课堂,上课花样多了
几天前的下午,江湾初级中学校长丁蓓接待了20多位学生,从六年级到九年级不等,发言代表是八2班的陈至宇。小陈上来就跟丁校长握手,特别正式地说,“我们‘植物梦工场数字化创新实验室’正在准备校内植物名牌规范更新项目,希望得到学校的批准及资金支持,这是我们做的项目方案和预算……” 这小伙子平时内向,这回是主动请缨当代表。见校长前,同学们已紧张演练了好几遍……跨学科、跨年级的拓展型课程中,学生学习更加积极,核心素养有效提升。
当前,上海义务教育迈入“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的发展新阶段。为破解市民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近年来本市着力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创新联动发展机制,激发学校变革内生动力。家有读书郎的家庭最直观的感受之一,就是“上课花样多了”。课堂,这一教学核心平台,坚守育人初心,创新赋能。
突破窠臼,深入钻研教学新方法
课堂教学,教育领域理论与实践的长期课题,不断开掘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新方法、新形式,是一线管理者和教师的担当所在。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主线,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2011年,从弱校起步的江湾初级中学教学质量得到普遍认可之际,学校启动新一轮教学改革。校长丁蓓说,虽然学生成绩不错,但在传统教学范式下已顶到“玻璃天花板”。为使学生和老师都获得进一步提升,学校历经八年,构建智慧型课程体系,从最初对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开发优化,到基础型课程的课堂教学创新,从学生需求出发,优化课程实施,推进课程评价。
数学课上,请学生来讲解解题过程,不仅要备课当老师,还录下视频,让同辈教育传播更广。戴哲轩是特别受欢迎的小老师之一,因为他每次讲解,都结合自己专门准备的笔记,说得条分缕析。这背后,是他在数学老师的指导下,一次次修改备课方案,从开始只会一股脑说解题策略,到慢慢学会按照逻辑分步骤一小点一小点地说。教学相长,他自己的数学成绩也越来越好。
八年级作文课上,语文老师给孩子出题目——“父母结婚纪念日惊喜派对”策划——策划书、给亲朋好友的邀请函,练的是应用文写作;结婚纪念册配文,是散文体裁;纪念册卷首语,欢迎同学们写成诗歌。就连平时最怕作文的孩子,都写得特别带劲。“鼓励教师深入思考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丁校长说,这样的探索,让更多学生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将知识转化为人生智慧。
教学创新并非无本之木,源于对教师专业素质的不断提升。虹口区教研员、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张蓉负责的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上,共有36所学校的45位老师交流,许多大家热议的话题都来自教学一线。这其中,两个“空格”的研究给人带来启迪。
讨论二年级“水上飞机”这篇课文时,凉城三小的崔琳玮老师提出自己的新想法——给每个学生发一个小飞机,上面端端正正写上给小飞机取的名字,在课上即时交流。“这架飞机能把我们的产品运到国外去”“这架飞机可以配合我们的远洋船队传递物资”……从填空取名字,到培养学生对祖国发展的了解和热爱,就从一架小小模型飞机开始。“学生自主思考、表达,并在交流过程中认真倾听他人的想法,相互合作、启发、修正。在老师有意识地指导下,一次简单的交流讨论,也是一次无痕的育人过程。”张蓉老师说。
与时俱进,更多高新技术融入课堂
来到市西中学人工智能实验室,一进门便是人脸签到系统,可快速准确地识别来访者身份信息;学生自己做的无人小车,在模拟道路上飞驰,加速、避障灵巧自如……这是上海基础教育史上第一个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环境。
去年底,国家进一步推进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建设人工智能学科。今年2月起,在市西中学,人工智能作为拓展性选修课程,面向高一、高二学生开设。上课时,学生在专门开发的计算机学习系统中,进行深度学习模型训练和定制算法扩展。目前,本市已有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市西中学等40所学校成为首批“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基地学校”。
日新月异的技术不仅是教学工具,更成为学习内容的一部分,将其有机融入课堂, 是提升青少年创新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最新统计显示,上海已有1400多个中小学创新实验室。这不仅意味着高科技仪器设备的硬件保障,也为学生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学习环境。在其中,学校根据学生的不同体验需求,提供多样化学习资源,学生可自主地选择感兴趣的课题,在教师的协助下求证或探究寻找事物的规律性,触发和碰撞出全新的“知识火花”。
目前,本市约75%的公办高中已经建立了创新实验室,188所高中的高二年级学生做到人人有课题,约占全市高中总数的74%;全市高二学生拥有课题超过12000项,其中9000余项已结题。仅上海市七宝中学的学生就先后获得发明专利超过400项。
值得一提的是,本市正在推进的“百所公办初中强校工程”,与紧密型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双名工程”及新中考政策相结合,致力于实现百所公办初中在原有基础上办学质量明显提高。其中明确,各区的初中建设财政经费将向参与的实验校倾斜,重点保障实验校所需的创新实验室、理科实验室建设所需的软硬件。
走出校园,让孩子在社会大课堂中感悟
“当前新时代下,教育到底怎样培养人,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市教委副主任贾炜说,学生未来能走多远,关键看他有多强的创造力,是否有广博的知识、多样的经历。这些离不开教学方式上的不断创新,帮助孩子增添学习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在能力提升的深层次注重品质培养。
走出校园,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让孩子在更开放的“大课堂”中获得感悟、成长,在申城许多学校,有着不约而同的尝试。
静教院附校鼓励教师参与课程的开发和实践。如何在新的教学空间中,打通知识要点、重构教学,成为一线老师们探索的方向。七八年级学习的“城市与建筑”课程,基于但不限于基础科目“社会”中“感受城市运行”知识点,评价体系完全与教学对接。这一课程的负责人是静安区历史学科带头人薛艳,将能力培养与品格素养、人文素养融合在一起,老师带着学生走出校园,探访静安区名人故居保护现状,做陕西路建筑调查报告,参观“石库门的变迁”图片展。学生分组学习,每组的评价注重过程性,满分100分中,活动企划、组织水平、合作度、服务意识、创新度等各占权重。在校长张人利看来,对过程性评价的重视,也是对接上海教育在综合素质评价中的要求以及中考改革。
栏目主编:徐瑞哲 文字编辑:徐瑞哲 图片编辑:曹立媛
图片来源:江湾初级中学提供
上一篇:我院顺利举行学生干部培训会第五讲
下一篇:三生有幸,兄长是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