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发展,中国的游戏产业创造了超过2500亿元的市场空间,积累了6.5亿的用户规模。游戏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抑制游戏对未成年人潜在的不良影响,也是社会长期关注的焦点议题。
2021年8月30日网游防沉迷新规发布,对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和游戏行为做出了更加严格的管控。除了通过常规的实名认证手段,部分游戏企业还上线了人脸识别系统。人脸识别技术在游戏防沉迷中能起到什么作用?其应用边界又在哪里?7月3日,“游戏产业未成年人保护如何走入下半场”在线研讨会举办,多位专家就此议题展开了讨论。
人脸识别技术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操作者是成年人
目前,游戏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2023年2月发布的《2022中国游戏产业未成年人保护进展报告》显示,在2021年“830新规”落实后,超七成未成年人每周游戏时长在3小时以内,未成年游戏用户群体整体消费水平处于低位,超过86%的家长对新规的执行效果表示满意。《报告》认为,新规对于未成年人游戏行为的管控是“直接有效”的。
在此背景下,如何在游戏内通过技术手段将未成年人游戏时间和充值金额控制在规定范围,也成了游戏企业建设防沉迷系统时候的重要方向。南财合规科技研究院数字娱乐科技组的研究员蔡姝越表示,除了通过常规的实名认证手段,部分游戏企业还上线了人脸识别系统。一般来说,人脸识别系统作用机制是在特定时间或者特定场景中,如果系统判定用户疑似为未成年人的话,便会触发人脸识别认证弹窗。
“传统的实名认证只能保障游戏账号是成年人的账号,但是对账号的实际使用者无法做出进一步识别。”北京市隆安(广州)律师事务所管委会高级合伙人、言上游戏法团队负责人吴让军认为,引入人脸识别技术后,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操作者是成年人,保护未成年人。
“目前人脸识别技术仍处于应用初期,部分游戏公司也在陆续上线这一技术,从实际应用情况来看,人脸识别技术确实在实名认证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未成年人突破防沉迷限制的门槛。”蔡姝越表示。人脸识别技术真实有效地阻隔了大量利用成年人账号登录的未成年人,减少了未成年人突破防沉迷系统的可能性。
人脸识别存在“失灵”可能
应用在未成年人游戏防沉迷时,人脸识别技术存在“失灵”的可能,一方面,系统误判可能会给正常成年人的游戏行为造成不必要的困扰,另一方面,人脸识别技术区分成年人和未成年人也并非百分百准确。“因为后台本身有一个成年人人脸信息的校验库,才能去识别是否匹配。”北京元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中国游戏产业研究院智库专家孙磊表示,由于时间、状态、发型等原因,当下本人的人脸可能和校验库中的人脸不容易匹配上,会出现屡次验证失败或者不准确的问题。
吴让军也认为,在游戏的过程中,多次反复进行人脸识别,必然会影响到用户的体验。“企业往往会坚持比例原则,在使用了人脸识别这样一个比较‘过分’的手段后,可能无法完全解决防沉迷的问题,反倒是增加了大部分用户的游戏负担,我认为这是不符合比例原则的。即使人脸识别技术能精准完成防沉迷的使命,但技术成本如果给企业尤其是中小游戏厂商带来很大负担的话,实际上会影响到整个产业的发展。”
需要摸索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中的隐私保护边界
同时,怎么兼顾隐私保护也是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在未成年人游戏防沉迷中需要解答的问题。
孙磊分析称,人脸信息在个人隐私安全的重要性上和指纹没有区别,但人脸信息的获取难度很低,甚至不需要当事人知情就能获得,作为生物信息,一旦泄露,就会产生永久的影响。“所以我们谈到人脸识别技术在未成年人游戏防沉迷中的适用问题时,需要考虑一个平衡点。人脸识别固然能穿透账号信息,直接认证到操作账号的人,但这种做法也打破了网络和现实的界限,人脸信息的频繁采集,确实存在侵害用户个人信息和隐私安全的风险。”
吴让军从人脸信息泄露的后果的角度分析认为,游戏产业中的人脸识别技术应用需要谨慎对待。“传统的实名制的前提下,仅仅搜集用户的身份信息,包括电话号码,都给用户带来了信息泄露后的麻烦,比如骚扰电话。那人脸识别技术要求的人脸信息被第三方非法利用的话,后果可能会更加严重。”
他列举了人脸信息被泄露后的次生风险:“如果人脸信息被窃取,不法分子可能会应用到生活中的一些需要人脸识别的场景,其影响是很不可控的。比如,一些银行进行身份识别时,不需要去现场,可以直接在线采集,那么银行账户开户、贷款办理等,可能会受影响。”
吴让军认为,家庭是未成年人保护的第一道防线,家庭、学校以及游戏厂商共同努力才能解决游戏中的未成年人保护,而不是把责任一揽子推给技术、推给厂商。
新京报记者 叶红梅
编辑 唐峥 校对 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