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形容一个人很有文化修养,常称这个人琴棋书画,无所不通。例如,为表现北宋才子柳永的才气,明代冯梦龙所作《喻世明言》中写道“年二十五岁,丰姿洒落,人才出众;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这里的书指的就是书法。
书法是汉字书写的艺术,伴随了汉字几千年的历史。从殷商时期的龟甲上的甲骨文,商周时期青铜礼器上的大篆,秦朝为了“书同文”推行的小篆,汉代《居延汉简》上的隶书,从魏晋时期的行草到唐代的楷书,及至后世的宋明元清,书法随着汉字书写的载体以及书体的变化而演变,始终没有缺席。
中国古代社会素来强调艺术的社会功能,艺术行为往往都起源于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简而言之,艺术来源于生活,书法也是同样,书法是用符号记录表达信息以传之久远的方式和工具。书法的根基是汉字,汉字可以分为五种书体,分别是: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这五种书体不是某个人一拍脑袋创造出来的,而是在漫长的社会生产实践中逐渐演变而来的。
篆书可以分为大篆与小篆。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以秦国篆书为基础,整理出的一套文字体系,在小篆之前的书体统称为大篆。因此,无论是殷商时期刻在兽骨上的甲骨文,还是商周时期青铜礼器上的钟鼎文,统统称为大篆。甲骨文作为汉字最早的成熟文字体系,有着文明早期的青春浪漫,其字型大小不统一。不同于大篆,小篆呈现出了一种对理性与秩序的崇尚,其字型大小能限制在统一的田字格中,看起来整齐的多,也严肃的多。
隶书来自篆书的快写。随着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发展,战国时期各种各样的社会事物越来越多,文书的数量也随之增多,这就需要人们提高书写速度,便于完成书写任务,于是写着写着,字开始变得潦草,一潦草,有的字笔画与字形也就发生了变化,小篆就开始简化了。由于做这些文书抄写工作的人大多是基层文书抄写员,他们的身份为仆役也就是“隶”,经过长期的加工整理和流传,这种篆书的快写所形成书体称为隶书。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用文字记载的事项变得更多,人们为了减少写作时的案牍之苦,对隶书进行了多次的简化,以便于提高书写效率。隶书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三种字体,分别是草书,行书和楷书。个人认为草书更便于抒发性情,行书便于日常书写,楷书使得汉字更便于辨认。
《中国书法通识》这本书的作者是方建勋老师。方老师是北京大学书法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长期研究书法艺术,常年练习书法,对书法艺术的理论有着深刻的理解。方老师在书中从书体、笔墨、性情、书写、观念和再造等维度,向我们介绍了书法的历史,揭开了书法的神秘面纱,让普通人也有能力去欣赏和评价书法这一艺术。书中配有大量彩图用以具体展示文字的论述,让书法的知识不再是抽象的,而是形象生动的。